无遮挡十八禁污污网站免费,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国精产品一线二线三线AV,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企業(yè)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聯(lián)系方式
Contact us

廣東自遠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Tel):19128435215

傳  真(Fax):0753-2513793
地  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扶大高新區(qū)三葵
聯(lián)系人:江小姐
郵  箱:mzhbzp@163.com
郵  編:514700

學習交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企業(yè)文化 > 學習交流
《中國文化十二講》之四:民族與文化
更新時間:2018/5/14 9:38:50 來源: 瀏覽次數(shù):2803
< 返回文章列表

 【民族與文化】
    今天講題是《民族與文化》。第一講“性道合一論”,第二講《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第三講《中國文化中理想之生活》,都是偏重在人生問題上。這一講起,要開始講一些比較偏重歷史方面的。
    講到中國文化,首先就要聯(lián)想到中國民族。由民族產(chǎn)生出文化,但亦由文化陶鑄了民族。沒有中國民族,便沒有中國文化[ml1] ;但亦可說沒有中國文化,也就沒有了此下的中國人。天地生人,本沒有分別,分別則在民族血統(tǒng)上,乃及文化上。今天是特地從民族方面來講文化。
中國民族如何形成?這似乎不是問題,而實是一大問題。中國廣土眾民,世界上沒有那一個擁有像中華民族那樣眾多的人口。中國占地之廣,也非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可及。由中國人來構成如此一個偉大的社會,這都是受了文化力量的影響。而且此一社會綿延最久。以美國歷史來比,不及我們二十分之一。德國、意大利,歷史更短。英、法兩國,也沒有超過一千年。所以世界上世族最大,文化最久遠的,只有中國。
    我們讀西洋史,最易引起注意的,是他們很看重民族區(qū)分。如巴比倫、埃及、希臘,只環(huán)繞在地中海一角的小地面上,但民族相異,而又永不相融和。尤其是同在一地,最先由一個民族居住,后來由中國一民族侵入,是后又有另一民族進來,記載得清清楚楚。即如現(xiàn)代歐洲,地面也不算大,然而民族分歧,也永不得相融和。英倫三島,最先是某一世族居住,最后又是某一民族侵入,直至目前,英格蘭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還是有分別。難道中國大陸上一生下來的便都是中國人,其間更沒分別嗎?難道上古三皇、五帝、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直傳下來,便只是一個中國民族嗎?我們讀了西洋史,回頭來讀中國史,只覺得中國史上很少講到民族問題,使人不易看清楚中國民族究從那里來,又如何般生長形成。我們只能粗略地說,正因為我們中國人向來不看重民族區(qū)分,因而很易成為一個大民族;西方人正因太看重了民族區(qū)分,因而民族和民族問題遂致不易相融和。
    現(xiàn)在我們再追溯到歷史上來講,中國古代有“氏姓”之分。男人稱氏,指其居地言;女人稱姓,指其血統(tǒng)言。若把我們古史上所見的姓氏仔細加以條理,可見其一同血統(tǒng)底氏族分布在那幾處地區(qū),或亦可指出其最先從那一地區(qū)隨后轉移遷徙到那一地區(qū)去。如此說來,在中國古代,未嘗不是有許多異血統(tǒng)的部落同時存在。如炎、黃相爭,亦未嘗不是中國古史上一種民族斗爭,但后來我們則自稱為“炎黃子孫”,至少此一民族界線早已泯滅了。因此我們只認中國古代有氏族之分,卻不認為有民族之分。
    下至西周時代,列國分封,絕大多數(shù)是姬姓,然不能說那時的中國已由姬姓民族來征服統(tǒng)治了其他各民族。在古史上其他帝王的后代也都有封國。到東周春秋時,諸侯列國同稱諸夏,當時他們都稱是夏王朝之后,都是歷史上一個傳統(tǒng)流衍而來。如孔子是殷代之后,他生在魯國,居在魯國,又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從民族觀念上說,孔子也認是諸夏,是當時的中國人;在政治觀點上說,則孔子主從周,不主從夏或從商。但當時諸夏之外還有許多蠻夷戎狄像是異民族,其實不盡然。如晉獻公娶大戎狐姬、小戎子,姬是周姓,子是商姓,可見大小二戎皆與諸夏同血統(tǒng)。又娶驪姬,可見驪山之戎亦同是姬姓。又有姜姓之戎。如此之類尚多??梢姰敃r夷、夏界線之分主要在文化,不在血統(tǒng)。楚國自稱蠻夷,后來亦漸被認為諸夏了。吳越皆諸夏血統(tǒng),在春秋而夷狄則夷夏相通,當亦在蠻夷之列,到春秋末年,亦為諸夏之盟主。可見講春秋的學者所謂“諸夏而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而進乎諸夏則諸夏之”,此說決不錯,而夷、夏界線在
“文化”不在血統(tǒng),即此可證。
    從戰(zhàn)國到秦代,中國大陸上便已融和為一民族。《中庸》所說:“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碑敃r的交通文字和人倫道德,都已統(tǒng)一。而所謂中華民族,亦至是遂臻確定。那是在中國文化中最值得大為闡揚的一件事。中國文化不僅由中國民族所創(chuàng)造,而中國文化乃能創(chuàng)造中國民族,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民族,那還不見中國文化之價值,那還不值得我們來闡揚其甚深意之所在嗎?
    “血統(tǒng)”是民族特征之第一項,“居地”是第二項,中國古人對于居地能影響當時居民性格方面之關系,亦認識得很清楚?!缎〈鞫Y記·制篇》有云:“凡居民材,必因地地。寒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蹦鞘钦f天時氣候溫度濕度,交通物產(chǎn),環(huán)境上有了種種差異,便影響到各地居民之性格,如剛柔輕重遲速,乃至習慣風俗之一切,以及飲食衣服使用器械種種之相異。中國古人承認此諸相異,并認為此諸相異不可強同,重要者在此諸異之上,要能“修其教,齊其政”,要教化修明,政治齊一,務求對此五方面諸民均能使其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器械。至于其語言不通嗜欲不同也所不妨,只要能達其志、通其欲便是。當知此一理論,便是中國文化所以能在廣大土地復雜居民之上,漸漸融成出一大民族來之主要原因所在[ml2] 。我第一講《性道合一論》,亦可用此一節(jié)話來互相闡發(fā)。依照中國人想法,天時、地理、血統(tǒng)不同,民族性不同,均不礙事。只要有一番教化,在此教化之下,有一番政治,“教化”與“政治”便可形成一個文化而發(fā)出大力量來,自然可以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相害;自然可以盡己之性而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自然可以會諸異于大同,而天下自達于太平之境。試問此是中國文化理想中所含蘊的何等見識,何等抱負?宜乎在此文化大理想之下,可以形成一偉大無比的大民族,而直傳至今依然堅強不衰,剛毅不屈。在將來,它依然會發(fā)生大作用。
    諸位如讀西洋史,如古代之希臘羅馬,中古封建社會神圣羅馬帝國,至近世現(xiàn)代國家、帝國、殖民、資本主義,各有它們的精采處,但永遠為一個民族糾紛所纏住而不得解脫,而使西方文化永遠有其一限度。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只有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所懸此一理想可以當之。若僅在物質上求發(fā)明,當知會永遠偉大不到此境界。
    現(xiàn)代西方的科學發(fā)明,關于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乃及現(xiàn)代新興之文化學,種種知識,實可對我上引《王制》篇中一節(jié)話加以種種證明、種種發(fā)揮。但只缺少了一番“一視同仁”的文化理想,來為世界各地居民建立一個共同的政治與教化,來為世界各地居民通其志,達其欲。所以西方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糾紛,直到今天不得解脫,而且仍會不斷糾紛下去。若反觀中國歷史,好像中國民族如自天下降一般,好像中國民族自始便是一個中國民族。至今天,卻覺得中國民族沒有一股力量像西方般也能來欺侮人,而且還不能避免別人之欺侮,就反而指摘中國文化之無意義與無價值,那真是一種短視,一種謬見,我們不該不加以糾正。
    我們再從上引《王制篇》那一段話來說,世界人類同是天生,人性應是相同,但因為居住環(huán)境不同,大同中不害有小異,則中國民族之民族性自應與西方民族乃及其他民族有其相異處。不僅中國民族與其他民族有異,即在中國之南方與北方,其民性也不同。東南與西北區(qū)又不同,東北區(qū)與西南區(qū)又不同。但中國人卻只說“道一風同”,這是在小異之下仍可有大同一明證。道一風同指“文化”而言。
    中國人有此文化信念,故不重視那些血統(tǒng)相異,不認為異民族便不能融和合一。在秦漢以后,中國北方大敵有匈奴,那里的天時地理,交通物產(chǎn),和中國內(nèi)地相異太遠。當時中國人也說匈奴是夏代之后,但中國人并不看重這一點。中國人那時的意見,一是拒諸塞外,求能不來為中國之害。一是招他們來居住內(nèi)地,好讓他們在中國內(nèi)地之政治與教化下逐漸同化。那本是中國文化一大理想,大抱負??上|漢三國以下,中國內(nèi)部自已的政治教化力量大大衰退,遂致有五胡亂華之大災禍。其實五胡亂華那些胡人,本已早居住在中國內(nèi)地,如劉淵、古勒、苻堅之輩,也多少家了中國文化陶冶,也早如一中國人。所謂五胡之亂,也近是一種內(nèi)亂。而此下的北朝,則成為另一時期之華、夷雜處,與春秋時代之華、夷雜處也有其約略相似處。下到隋唐統(tǒng)一,中國地面上又盡變成了中國人,異血統(tǒng)還是成了同民族。在唐代,有不少政治上學術上杰出人物,論其血統(tǒng),則本是一胡人。此下遼、金、元時代,還是不斷有異族內(nèi)侵,但到明代統(tǒng)一,那時又是在中國地面上的盡變了中國人。在那一時期的歷史上,又有許多政治上學術上的杰出人物,論其血統(tǒng),則本是異民族的;而在中國文化之繼續(xù)發(fā)展上,他們亦曾盡了一番力量與貢獻。清代入主到今天,滿洲人也盡變了中國人。中華民國創(chuàng)建,高呼“五族共和[ml3] ”,照中國文化理想與歷史實證,將來的五族也自會融成為一族。
    中國人又有一理想,認為地域太遠,行政上教化上有許多不方便,則只求其能文化融和,不必定要合成一國。如韓國,遠在周初殷人箕子早已到了那里,他們早也中國文化有關系。女中南越,周初也曾和中國有來往,秦代早列為中國之一郡,此后不斷有中國人前去,但中國人求對韓、越兩地有文化傳播,不想有政治統(tǒng)制。明、清兩代此一關系最屬明顯。有明、清兩代,還有不斷的海外移民,他們隨帶著自己的一套文化前去,傳宗接代,拳拳勿失,但對其所居地之異民族異文化也能和合相處,即不抱蔑視心,也不抱敵視心,處處沒有一種狹義的民族觀念之存在與作梗,此是中國文化偉大、民族偉大之一證。
    現(xiàn)在再說到文化相異,由于民族性不同,則由于自然環(huán)境之影響。此一觀點,本是與中國人向所抱持之“天人合一觀”與“性道合一觀”相通合一。而中國民族文化則是在北瘟帶大平原農(nóng)耕地區(qū)上發(fā)展生長,因此中國文化得天獨厚,其民族性最為平正中和,最為可久可大,此則稱之為中華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種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區(qū)內(nèi)之各民族而成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異民族盡化為同一文化,如韓國、越南與日本。
    第三,是異民族入侵而同化為中國民族,如漢后之五胡,如宋后之遼、金、蒙古、滿洲。
    第四,是異文化傳入而同為中國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宗教以外有藝術,如塔廟建筑、如繪畫、如石刻、如雕塑、如音樂舞蹈,其間皆有外來成分。智識方面亦有不少外來成分,如天文歷法,乃至如水利。東漢時治河,用一韓國人王景。
故中華民族能不斷吸收異民族,而中華文化亦能不斷吸收異文化。
   中山先生提倡革命,乃是政治的,并沒有提倡文化革命?,F(xiàn)在蔣公提倡文化復興,亦不是說文化革新。如一盞燈當可以換一盞,一輛車不好可以換一輛,一所房子不好可以另造一所,一條道路不好可以另修一條,這叫做“革新”。物質方面可以革新,但很難把一民族革新成另一民族。如最近以、阿戰(zhàn)爭,埃及人所駕飛機,與以色列人所駕飛機,不管是美國造或者是蘇維埃造,總是差不多。兩國空軍一碰頭,這是人的不同,心理的不同,性格的不同,那就有大差異。以色列人可以改用俄國機,埃及人可以改用美國機,但雙方民族精神則不易對換。而列陣決勝負時,主要因素則在雙方的“民族精神”上。
     民族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也可以創(chuàng)造民族,可以陶冶個人。世界上是最偉大的思想家、宗教家,如孔子、釋迦、耶穌、穆罕默德,他們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歷史文化里面,形成了他們不同的思想與信仰。而他們的思想與信仰,又影響了他們各自的民族文化。倘使孔子不生在中國而生在印度,就不會是今天的孔子。孔子是中國北方的天時、地理、物產(chǎn)、交通種種自然環(huán)境乃及歷史文化、社會風俗積累的大傳統(tǒng)之下所產(chǎn)生。倘使耶穌生到中國來,長在春秋時代,他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耶穌。耶穌說:“凱撒的事由凱撒管,上帝的事由我管。”當時猶太民族是羅馬帝國的奴隸,他們過著長久的流亡生活,從這里流亡到那里,痛苦已極,就有他們的先告訴他們說,一定有個上帝會來拯救我們猶太人。耶穌接著說,上帝不僅要猶太人,還要救世界人類。至于當時羅馬凱撒的政權統(tǒng)治,耶穌也無可奈何,只有由他去。若使我們今天到印度去,還可依稀想像到一點釋迦牟尼當時的心情。到了阿拉伯沙漠地帶,也可約略想像到當時穆罕默德的心情。但春秋時代的中國社會,就一切都不同,那時已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政治上有一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歷史上又有一套。論其天時、地理、物產(chǎn)、交通、自然環(huán)境,又和釋迦、耶穌、穆罕默德三位所處大不同。因此我們可以說,乃是由中國社會、中國文化而產(chǎn)生了孔子,孔子又光大了中國文化。印度社會印度文化產(chǎn)生了釋迦,釋迦又光大了印度文化。耶穌、穆罕默德,也都是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歷史之下,產(chǎn)生不同的思想與宗教。他們的思想和宗教,又影響了此下不同的文化。
    但從另一面講,同一文化也不定能融為同一民族。如西歐,他們可說是同一文化。但如拉丁族、條頓族、斯拉夫族,此種民族界線永遠在歐洲史上引起無窮糾紛。而且西歐亦可說是同一宗教。西歐文化應說是由中古時期的基督教開始,但同一宗教亦不能融化成同一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在同一地區(qū),地區(qū)并不大,而仍不能共同建立一國家,如古代之希臘,近代之西班牙與葡萄牙皆是。若要他們建成一大國,則必由武力征服而成為帝國型,如古代之羅馬,近代之大英帝國。此與中國之由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而建成之國家大不同。更甚至于在同一國家之內(nèi),而仍保持其各自之獨立地位,并不能融凝成為一體,如英國之有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西歐近代科學發(fā)展,地理、交通、商業(yè)、經(jīng)濟,均已化成為一體,而依然分疆割界,諸國林立,不能融和。以前是西歐鼎盛時期,世界任其宰割,各自爭霸爭雄,猶自可說。此刻則赤色帝國之蘇俄眈眈在旁,一面共同需要美國之支援,而其內(nèi)部仍是鉤心斗角,互相齟齬、互相排拒,仍不見有稍微之改變。試問原因何在?則不能不說乃是受其文化精神之影響。
古代希臘人便說,“知識就是權力”,近代西方人仍然抱持引觀念,說科學可以征服自然。當知此一觀念,就人對物言,似無大病。就人對人言,則正貴能在人類自身發(fā)展出一套合情感、合理想的文化,化異民族為同人類,在此高天之下,厚地這上,共同生息,共同相處,以同躋于一個大同太平之境。就此而言,則中國文化之偉大亦自可想見,不煩深論[ml4] 。
     中國古人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所謂“大道”,正是指的人類一種合情感、合理想之偉大文化言。此刻則無可諱言,正是一個天下為私的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該為世界人類善盡其一分應盡又可盡之責任。近代中國只有孫中山先生深知此義。他在講“民族主義”時,曾舉一例說,一香港碼頭工人買了一張馬票放在他竹杠里,到開獎時,一看中了獎,喜極而狂,他想已中了頭獎,此后決不需再做一碼頭工人,就把隨身竹杠丟到海里,卻連獎券也丟了[ml5] 。中山先生告訴我們,要講“世界大同”,正需要我中華民族發(fā)揮其傳統(tǒng)文化善盡職責。當前我民族受盡折磨,歷盡艱辛,正如一竹杠之可厭可鄙,但頭等獎卻在那竹杠里。中國民族自己看輕自己,把中國文化傳統(tǒng)自己丟棄了,卻要來高唱世界大同,這就和那香港碼頭工人一般。中山先生此一譬喻,實在大堪深思。此刻蔣公提倡文化復興,便是教我們要在竹杠里找出那中了頭獎的馬票來。
    比較樂觀的一面講,現(xiàn)代科學已使世界交通經(jīng)濟物產(chǎn)化成一家。目前的聯(lián)合國,只要繼續(xù)進步,也可使世界政治漸向調(diào)和融合的路上走。最難的卻在各民族文化精神有不同,更要的是宗教信仰之不同。若要世界各大宗教融化歸一,此事頗不易。但在中國社會里,各宗教卻可以和平共存,不起大沖突。此事遠從唐代以來已可見。那佛教、回教、耶教都已同時在中國存在。直到目前,并未為宗教問題而使中國社會發(fā)生分裂??v亦時有小糾紛,到底非是一件不可弭平之事。如此可證,將來世界各大宗教之大合流,亦很易在中國社會中形成。亦恐只有在中國社會中能形成。
今試略去世界各大宗教信仰內(nèi)容之相異于不論,而各大宗教則共同有一套外在之“禮樂”,亦可說各大宗教教育有一“共同形式”,即禮樂。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是極尚禮樂的。世界各大宗教未免在其外在之禮樂上多拘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雖極崇尚禮樂,而在禮樂上多變通,少拘泥。有人提倡以藝術來代替宗教,但藝術含義較狹,不如說禮樂更較具體實在,而含義亦較深廣。
    再說各宗教之“共同精神”,幾乎全信有一“上帝”。換言之,均信在人類之上有一最高不可知之主宰。中國文化傳統(tǒng)正是同有此信仰,而能提出“天人合一”“性道合一”之理論,把此一不可知之主宰與現(xiàn)實人生相融和,而彌縫其間之裂痕。只有佛教,依法不依天,重內(nèi)不重外,與其他宗教相異。但佛教之出世精神早已在中國文化中融和了,早已變成一種“人文”中心之新教義。此后中國若能更發(fā)揮其天人合一性道合一之理論與信仰,而文之以一套新禮樂,在中國社會上一向所想像之儒、釋、道“三教合一”,未嘗不可再上一層,來一套“五教合一”,乃至“諸教合一”。此一理想,雖尚遠需時日,但在中國文化中演出,實非一不可能之事。
以上說明中國文化同化力之大,可以化異民族為同民族,豈不能化異宗教為同宗教?世界大同必由此途邁進,而中國文化之所以必將大行于世界者亦在此。
    今再申言,武力、經(jīng)濟、政治、宗教,均不能統(tǒng)一世界以進達于大同之境。只有“文化”有此力量,有此功能,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最為近之。
千言萬語,并歸一言,請諸位對民族知“自尊”,對文化知“自信”,對此一根竹杠善為保持不失,則馬票頭獎還是在內(nèi)。而獲得此頭獎之后,將仍是用在公,不是用在私。此乃中國民族之真實足以自尊,中國文化之真實足于自信之所在。設若不信,則請從中國民族文化五千年歷史上去細細追尋。P57-69
 
     [ml1]中國人一個很基本的理念,很多東西是相生相伴相成,并非一定有個先后、輕重問題。
     [ml2]中國大民族之形成如此,組織管理原則亦此,所謂管理本土化或統(tǒng)一化,都只捉其一端,忽略了政治統(tǒng)一的原則。當然政治統(tǒng)一也有大統(tǒng)一,中小統(tǒng)一之分,在大統(tǒng)一下的因地制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達到“教化修明,政治齊一”之目的。
     [ml3]孫中山提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于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于一人?!?/span>
 [ml4]人講共榮辱,天下為公,錢財身外物,權、位、勢為過眼云煙。講溝通協(xié)調(diào),直至人對物似可有權力之法,人對人行權力則沖突起,更多在情宜。這便是中西管理文化這異。西人講制度,制度則權力,制度規(guī)則由有權人定。為了緩和此矛盾,說要有工會組織。中國人講情去感動化育他于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ml5]說中國人自己妄自菲薄,認為西人什么都好,中國人什么都要不得,糟粕腐朽,完全丟棄自己,求形棄本,求末棄本,浮蹤于形?,F(xiàn)在的年輕人似乎比五、六十年代人更深信此念,原因在他們更鮮知中國文化是什么,有什么,所知者皆人類動物之性——自由、獨立!以前尚有傳統(tǒng)文化淵厚之士在維護,在宣講授教,年輕人凈學西學,學科學而不涉人文,不管自己來自何處。這就是現(xiàn)在有識之士提出,中國這幾十年教育失敗之據(jù)。
     霜雪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越困厄之境,越能展顯功力高下,涵養(yǎng)厚薄,或又說,越危機越有機會,然機會始終給有準備的人??串斚挛鞣街?、經(jīng)濟乃至人文,中國知能獨樹一幟,逆流而上,西人對中國崛起之膽顫心驚,便為實證。


上一篇:魏文侯的治術
下一篇:《中華文化十二講》之三 中國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