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遮挡十八禁污污网站免费,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国精产品一线二线三线AV,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企業(yè)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聯(lián)系方式
Contact us

廣東自遠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Tel):19128435215

傳  真(Fax):0753-2513793
地  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扶大高新區(qū)三葵
聯(lián)系人:江小姐
郵  箱:mzhbzp@163.com
郵  編:514700

企業(yè)文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企業(yè)文化
《中華文化十二講》之二 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
更新時間:2018/5/14 9:36:58 來源: 瀏覽次數(shù):2664
< 返回文章列表

     【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
    今天的題目是《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昨天我講《性道合一論》,說明人性能表現(xiàn)為人道,人道根據(jù)于人性,此“性道合一”四字,是否可把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形成,說出一所以然來,我也不敢確定,只當是一種拭探。今天要繼續(xù)講性道合一在中國文化中的具體表現(xiàn)。
    文化本身是人造的,沒有人,就沒有文化;但文化也是回轉來創(chuàng)造人。任何一種文化,其本身必然有一種內在的理想,而且也該有一種力量叫人隨著此理想而發(fā)展,而成為此文化體系中所理想的一個人,此之謂“文化陶冶”。今天我要講中國文化中所理想的人,即是根據(jù)中國文化理想而陶冶出來的中國人。要講中國人,該先講中國人對“人”的觀念,即什么才叫做人?在此方面,我們中國人卻抱持一種特殊的觀念。
    簡單的講,中國人認為人應該在“人群”中做一人。從事實看,沒有人不是在人群中做人的,每一人都不能脫離社會。此一事實,似乎是無可懷疑,無可爭論。但如我們今天都要講獨立,試問怎么獨立呢?還是脫離人群而獨立,抑還是在人群中獨立呢?那就有問題了。又如講自由,是在人群里自由,抑是脫離人群來講自由呢?又如講平等,也是一樣。抑是在人群中爭取平等?還是怎樣般的平等呢?西方自法國大革命以后,提出了“獨立”、“自由”、“平等[ml1] ”這幾個口號,人人要爭取,好像成為人類最高理想,誰也不能否認。但那些實際上都是要在人群中來爭取。我今所講,則是人要在人群中“做人”,與上述意義有些不同。
    在民國六、七年以后,有所謂“新文化”運動,大家認為中國人舊有的一套要不得,只有西方人講的對。北歐有一位文學家易卜生,寫了一本小說,小說中女主人娜拉,不滿意她的丈夫,不滿意她的家庭,離家出走,對她丈夫說,從今以后,她再不想在家里做一個妻,要到社會上做一個人。那時我們把此小說竭盡宣傳,認為娜拉所說,便是最高新人生的指示。但我要問,她跑進社會做一個人,如何般做法?或者跑進醫(yī)院當看護,或者跑時學校當教師,或者跑進任何政府機關商業(yè)機關中做事,她還是要在人群中做人。人不能憑空做,脫離家庭,仍不能脫離人群。不做家庭主婦,還是要做看護、教師、書記等,不能擺脫了一切人與人的關系去做人。不能離開人群,一人獨立自由地去做人。只有魯賓遜漂流荒島,始是一個人做人,可是他還帶了一條狗。他不與人相處,還須與禽獸為伍。那條狗便是他忠實的仆人,與他相依為命。他還得要一把斧頭,筑屋而棲。他還不僅要與禽獸為伍,還須與草木為伍。魯賓遜不在社會做人,也得在天地萬物間做人。中國人認清這一事實,認為人一定要跑進人群社會里去做個人,這就是人生大道。而且人要在人群中做人,也即是人的天性。魯賓遜在荒島,又有另一人跑去,他一定很歡喜。他在荒島上住了幾年,還是要回到人群社會中來。
    儒家孔孟所講最重一“仁”字?!叭收?,人也。”仁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又說:“仁,人心也?!比说男木拖矚g那么與人世間相處。只此“仁”字,便是“性道合一”。
    中國人把一“仁”字的觀念來看人,所以說:“四海之內皆兄弟?!薄懊裎嵬?胞胎),物吾與(與,同類)也?!庇终f:“中國一人,天下一家?!庇弥袊说脑拋碇v,如說中國人、外國人,人總是人,不該有分別。又如說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印度人,豈不大家都是人?若用其他民族的語言來講便不同。如用英語,不能說China man,那是侮辱中國人,他們對中國人十分不客氣,不禮貌的時候,才會China man。他們說Chinese Japanese,American ,F(xiàn)rench,著重在上而后“國別”,不著重在人,“人”字只成了一語尾。若如我們說廣東人,福建人,上面只成為一形容詞,著重在下邊的人字上。若把語言來代表觀念,此一分別非常大。如果中國話通行世界,很易使人走上一條“大同和平”的路。
但中國人在人的中間卻有種種不平等的分別。如說圣人、賢人、善人、君子、大人、小人、惡人、壞人,甚至于說“不是人”。中國人說“衣冠禽獸”,其形是人而根本不是人。后來儒家又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比伺c禽獸之間相隔甚近,甚至不做圣人賢人,就變了是禽獸。孟子說:“人與異于禽獸者幾希。”“幾?!敝皇悄菢O微小的一點兒,而中國人則特別看重那一點兒。在西方觀念中又似乎并不看重這一點兒。如他們講心理學,把一條狗,一只兔子,一只老鼠做試驗,把狗、兔、老鼠的心當作人的心看待。固然狗、兔、老鼠的心也有與人心相類似處,但狗、兔、老鼠畢竟不是人,中間究是有幾希之別。
    心如此,性亦然。孟子詰問告子說:照你講法,犬之性如牛之性,牛之性如人之性,這中間沒有分別嗎?孟子則主張這“幾希”之間有大分別。愈能分明此幾希之間的便是大圣大賢。這幾希之間漫失了,便與禽獸不相差。這些“幾?!敝?,當然不重在身體生理上,而更重在“心性”“心理上。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與獸與獸的相處之道有不同。人道與獸道之不同,主要乃在“人性”與“獸性”之不同。
外國人很少講性,因此他們講的道,也與中國人講的有不同。耶穌說[ml2] :“凱撒的事凱撒管,上帝的事由我管?!币d是上帝派到世上來講道的,他所講的是進入天堂之道,講人死后靈魂如何上天堂。至于社會上一切人事,他不管,由凱撒來管。耶穌是當時羅馬帝國殖民地中的猶太人,是凱撒統(tǒng)治下的一群奴隸,耶穌只期望上帝來拯救他們,并也救了羅馬人?,F(xiàn)實世界的一切,他無可管,所以重在講人的靈魂。直到西方文藝復興,由靈魂返肉,又轉過來重在講肉體生活。中國人則注重講人與人相處之一番“人道”,因此相互間有不同。
    要講人與人相處,便要講到“人倫”,又稱“倫理”。蔣公提倡文化復興的口號,把倫理放在第一位。人倫的“倫”字,也如絲旁的綸字般,兩條線以上始有綸,兩個人以上始有倫。倫是人與人相配搭。一個人跑進社會,不能不與社會中其他人發(fā)生關系。
    中國古人把此種關系分作“五倫”,即是說人在社會上大要有五種配搭,或說五種搭檔。父母、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稱五倫。任何人一離娘胎,生下地,來到這世界,就得與父母作搭檔。而且在人未投進此世界以前,這一搭檔早已配搭上。上帝不會在荒野無人之地憑空掉下一人來。我們的生命也不是自主自由,由我自己生。生命本身并不獨立。而且也不是我要生在這家就生在這家,我要生在這國就生在這國的,因此人生也根本不自由。
    在新文化運動時,有人提出“非孝”的理論來,反對中國傳統(tǒng)所講的孝道。因為父母也不是自由自主要生一個我,要生男生女都不知,究竟能不能生一個子女也不知,而偶然也生下一個我來,我和父母之間便可說根本沒有什么關系的。這話究竟講得通,還是講不通?你且莫問父母究竟是否有意要生一個你,你且問你究竟從那里來的,你的生命由誰給了你。這且不管,你生下以后,還是不能獨立的,還需要父母的養(yǎng)育和照顧。就你一分良心,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就該有孝道。
    中國講“慈”講“孝”,其實還不都是講的一個“仁”字。這仁字,也可說是我們人類的“心”,同時亦是“性”。其他禽獸同具生命,而或者未具此心與性,相差只在此幾希間。中國人很“報本”,亦即是“報恩”。父母對我有恩,我該報。不僅在父母生前,死后還有祭,這是表示我自己一番情意。父母已死,我的祭,究竟對他們有什么好處,我不管。我只自盡我心。祭父母,祭祖宗,乃至祭天地,皆是我這一番報本報恩之心而已。禽獸無此心,人性與禽獸性不同,因此人道也與禽道獸道不同。
    由于慈孝而推廣到人與人相處的一番“親愛”之情。人群中必需有此一番“親愛”,始能相處得好。此一番親愛的心需要培植,最好從家庭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的情意上培植起。子女對父母能教,才會對其他人有親情愛意。從人道上講,孝不盡是為孝,不專是為自己的父母,這乃是人道之根本所在,這是中國人觀念。西方觀念有些不同[ml3] 。
    近代西方社會里,做父母的一開始就教子女獨立,經(jīng)濟分開,子女有子女的一份。長大以后,要他單獨自立,有一個職業(yè)。我曾游美京華盛頓,看到美國很多議員的子女都在街上奔波作派報童。他們家應有錢,不必賴子女送報為生,其目的就要教他們懂得要獨立,這是對的。如果子女始終只懂得依賴父母,父母老是撫養(yǎng)他子女,這決不是辦法。但天下事不能單從一頭講,遇到雙方相異處,該有個比較,知得其間有得有失。人與人之間多有一番親情愛意;此與各人生活能獨立自由,把人與人的關系分開得遠一些,當他是一小孩時,便讓他知道要獨立要自由,一方偏向在理智上,一方偏向在情感受上,那是不同的。但不能一方全對,一方全不對。
中國文化重仁亦重家。分別此一番心情又可有等級。最先第一級是“愛”,如愛動物,愛花草樹木,西方人教導小孩也很重這些。愛的進一步始是“仁”。仁是對人與人而言,此一種心地則較高。更進一級是“親[ml4] ”,親比仁更進,人可以有愛而不仁,也可以能仁而不親。所以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边@三個字在中國人用來分量不同。若只說“博愛”,卻用不到父母身上去。人對父母須懂得一“親”字,連仁字都不夠。這些分別,須從各人自己心情上去體貼,空講無用。中國人看重“父子”一倫,講孝道,其主要用意在教人懂有“親”。能親自能仁,能仁自能愛。這里可以奠定人們做人的基礎,養(yǎng)成他一種良好而高貴的心情,然后推而至于對家庭,對朋友師長,對社會國家,對于全人類,到達一個理想的“為人之道”。
    “君臣”一倫,現(xiàn)在是民主時代,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其實君臣關系仍然是有的。沒有了皇帝,有大總統(tǒng),一樣是君臣。除了政治上的君臣關系之外,學校角校長,在學校當教師、當職員,他們和校長之間也是一種君臣關系。公司里有總經(jīng)理,軍隊里有總司令,工程團體有總總工程師,社會上各種行業(yè)組織都有上司下屬,亦即是君臣關系。就使是無政府主義者所理想中的社會,仍然有君臣關系的。君臣一倫,不是教我們服從,而該是講一個“義”。中國古書上說:“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掩恩?!本家粋?,主要在講“義”,講應該不應該。所以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鄙鐣弦磺惺拢傇撚幸粋€出令的,叫別人去做,這樣就成了組織,發(fā)生了君臣關系。這種關系該建立在義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都是義。在此君臣關系之內盡可有自由。你在這個公司做事不滿意,可以退出。在這個學校做事不適合,可以走。在這個政府做事不稱心,可以辭。不做官可以去做生意,不做生意可以去教書,任你便。所謂:“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庇终f:“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惫派腥绱耍窀斎?。此與父子一倫不同。大家也許聽過這樣的話,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痹谛挛幕\動時期,罵定此兩點是中國人從前的封建思想,所以“孔家店”就該打倒。其實此語既非孔子所講,也非孟子所講,又不是孔孟門徒儒家所講,而系出自戰(zhàn)國策人王斶所言。其實此亦非不合理。社會上歷史上,自有忠臣,自有烈女,只要合情合義,忠烈只該有歌頌,不該受誹笑。
    古人又說“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多面手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贝怂f男女有別,并不是指男女授受不樣言,乃指男女結為夫婦才是有分別。這是說,這一對夫婦要和其他別的夫婦有分別。中國古人又說:“人倫之道,始乎夫婦。”因有了夫婦,始有父子,人與人有了相親之意,才能講到義。近代西方也一樣,也認為夫婦該有別,離了婚才可以再結婚。禽獸也有雌雄,但無婚姻,無夫婦,即是無別。
西方人亦講夫婦有別,但沒有中國人講的嚴格。一個家庭可以有五六個孩子是兩三個父親所生,或者是兩三個母親所生,這就不如中國家庭的單純。但中國家庭似乎偏于看重了“夫”的一面,乃受今人訾議。如中國古代有“七出”之法,可以作離婚的理由。丈夫可以在七個條件中離婚,“一不順父母,二無子,三淫,四妒,五有惡疾,六多言,七竊盜?!钡谝粭l當然最重要。南宋詩人陸放翁夫婦情感很好,可是放翁母親不喜歡她的媳婦,放翁就只好跟她離婚了??墒顷懛盼桃恢睉涯钪睢垛O頭鳳》一詞,流露了他的感情。此因中國人把五倫會通作一個道理看,主要在不以此倫害彼倫,貴乎能以此倫通彼倫。所以說“孝衰于妻子”,是以此倫害了彼倫,便不好。又說“事親孝,可移于事君忠”。同樣是一種性情流露,便是以此倫通彼倫了。其他六倫出妻的理由,都為著顧全家庭。多言有害家庭和睦,所以被出。但亦有三個條件不得出妻,“一是有所取,無所歸。二是與更三年喪。三是前貧賤,后富貴。”當你娶她時,她有家,你和她離婚,她仍可回娘家,仍可再嫁,那不要緊。若她沒有了娘家,無可歸了,便不該離。你娶了她,如你父母喪亡,她和你同守三年之喪,你不該在你父母喪后再和她離。第三個理由,當初你娶她時,你還是個貧賤人,現(xiàn)在你富貴了,便不該離。古人說:“糟糠之妻不下堂”,她陪你同吃過糟糠,你有良心便不該和她離婚。以上三條件,皆是人的“良心”問題。良心不許可,不待再講法律。單從男的一面講,有可離的條件,也有不可離的條件,這也不算得太過不平等。若說為何“七去三不去”只從男的一方講,沒有從女的一方講,那是古今社會不同,卻不是故意看不起女的[ml5] 。
     倫是講的“長幼”。長幼守秩序,最好從小孩時在家庭中教起。從前中國舊禮教,小孩吃一塊糖,總是告訴他們,小的讓大的先,從他幼小純潔的心靈里就培養(yǎng)這種長幼有序的觀念?,F(xiàn)代教育不同了,說要發(fā)展個性。小孩在家中最縱恣,一盤糖,可以搶,可以打架。大的應該讓小的,這也是一新秩序。但從心理上講來,從小養(yǎng)成他縱恣習慣,占便宜,大了要變卻是難,小的吃些虧,后來逐年長大,卻感到舒服。要大的吃虧,愈大愈吃虧,卻有些不自然。有人說,美國社會是“年輕人的天堂,中年人的戰(zhàn)場,老年人的墳墓”。照中國人想法,人到老年,快近墳墓,他已經(jīng)奮斗過一場,該讓他較舒服些。人生有一好收場,這也是人人內心所要求。中國人總是講尊敬老年人,老年人舒服些,也不見得小孩會進地獄。小孩沒有教育,盡在天堂,他從來不知“弟恭”之道,長大了也不一定能“兄友”。中國人的“兄弟”一倫,也有它理由的。
“朋友”一倫重在“信”。我信你,你信我,互信才能互助,相親相愛。
    一個人進入社會,有此五般搭檔,但也不盡然。我們一生下來就有父母做搭檔,或許待我該做父母了,未必有子女。所以中國人多講了子孝,少講了父慈,此亦是一理由。而且禽獸也能慈,孝則禽獸所不能,“人”“禽”之辨在此。所以中國古人更重講“孝”,勝過了講慈。
人性中亦兼有獸性,人性、獸性同出于“天”,同本于“自然”,獸性也不全是壞。譬如開礦,有的在上層,有的在下層。人性中浮在上面粗處的便是獸性,深處乃見人性。此須人自己好好來開發(fā)??赡茉谌诵灾蝎F性占了十分之七、八,人性只占十分之一、二。荀子講人性惡,他只把那七、八分的獸性看重了,卻把一、二分的人性看忽了。如放一堆糖,看小孩們搶不搶,他們當然搶。反不如撒一把米在地上,讓雞跑來吃,各吃各的,搶得不如人劇烈。這因人的心智復雜,不加教養(yǎng),人類中的獸性可比獸類更可怕。
中國古人又說:天、地、人,三才。天地能產(chǎn)生萬物,人類能創(chuàng)造文化,但人類也從天地自然而來,不能有了人沒有天地自然?,F(xiàn)代科學發(fā)達,人卻說要征服自然,人本身即是一自然,自然如此能征服?人類智力到底有限,我們只有因任自然來發(fā)展人性??墒侨诵灾袏A帶獸性的分量多,我們要從大量的獸性中把少量的人性挖掘出,這項工作就要靠“教育”。教育不專限在學校,應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輔而行。
    中國的五倫,也都是教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五條人生大道。這五條大道,對人生講,一條也不得。人一生下,就有父母一倫是第一條大道。長大成人,結婚有夫婦一倫,是第二條大道。到社會做事,就有君臣一倫,是第三條大道。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普通的是長幼之別,特別是朋友,這是第四第五條大道。那都是非常具體的。中國古人稱之為“五達道”。這五條大道,到處可通,故稱“達道”。那些道從那里來?都從人類天性中發(fā)展而來。若不是人類本有此天性,也不能發(fā)展成大道。
    或許有人會問,既是道原于性,何以有無道之人,有無道之世?則因人性獸性相雜,率獸性為獸道,率人性為人道。人貴能發(fā)展人性來主宰獸性,領導獸性,便能從自然中發(fā)展出人道。中國五倫之道正是如此。獸性同有生育,“孝慈”則人性所獨。獸性亦有交配,“婚姻”則人性所獨。若使人群相處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則人道自然昌明。此“親”與“義”與“別”與“序”與“信”之五者,都是人對外,主要是人對人的行為。行為發(fā)動在人,主宰在人。行為不僅影響了外在的對方,亦影響了內在的自己。如你對父母盡孝,父母接受也好,討厭也好,而自己道成德,確然成為一孝子,受影響的主要還是自己。對朋友講信,朋友信不信你不一定,受不受你影響也不一定,而你自己一定會受到影響,使你自己成為一可信之人。所以一切行為在對外,而影響必然及自身?!暗抡叩靡病保械蓝诩河小暗谩笔菫榈?。
性由天生,德由己成。如我性喜音樂,本不自知,及在某一場合跑進了音樂的天地,才知自己喜歡音樂。音樂對我有安慰,我對音樂有享受。自己雖不是一個音樂家,卻知自己確有音樂的愛好。這一愛好是你的天性,若能常守勿失,也即是你的品德,你是一音樂之愛好者。所以德亦由性而來。
    中國人講道德,都要由性分上求根源。此所謂性,乃指的人性。如饑寒飽暖是身體上的事,此乃人獸所同。道德行為在外而固能深入人心,更有把握的是在內部深入己心。因道德由己心發(fā)生,還能深入己心,在心里再生根,這就有了生命,成了德。中國人分人的高下,不在吃飯穿衣上,不在做官營業(yè)富貴貧賤上,只在其人之“品德”上。若抹去了品德,僅在法律上求平等,則有財富強力就是優(yōu),沒有財富強力就是劣。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張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這一套理論,只能應用在生物界,卻不該應用到人類。優(yōu)勝劣敗是自然,人類有了文化,自應有更高理想,不能僅如一般生物盡來爭個優(yōu)勝劣敗。德國人自認他們日耳曼民族乃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應該來統(tǒng)治世界其他的民族,結果引起世界大戰(zhàn)??芍祟悆?yōu)劣實應另有標準,不能專把財富強力來分。中國人講五達道,這一文化理想比較還是高一些。
    講五達道,同時要配以智、仁、勇“三達德”?!爸恰笔侵腔壑R,“仁”是人與人感情上的厚意,“勇”是勇往直前。古人講忠孝、講仁義、講道德,也未嘗不知要講這些道理實際上會遇到困難,所以要講五達道,須運用智、仁、勇三達德來求實踐。
    今天大家要講獨立、自由、平等,但人類社會上平等很難找,只在法律之前,在上帝意識中有平等,此外顯然有種種不平等。若只在法律之前有平等,只要不犯法,也就不見有平等。若在上帝意識中有平等,不到死后,也還是無從講起。若說獨立、自由,在專制政治下爭自由,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爭獨立,固是對。在社會不合理狀態(tài)下爭自由、爭獨立、爭平等,這也對。若在合理狀態(tài)下,人生之真意義、真價值,則并不在這些上[ml6] 。
    上面說人要在人群中做人。若在一個五達道的社會中,人生應有更高理想,更高向往。爭獨立、爭自由、爭平等,都是爭之于人,要向外爭。奉三達德,行五達道,則貴能“反求諸己”,自盡在我,不在向外爭取。道德最自由,誰也不能禁止我。道德又是最獨立的,因道德只在己,不靠外面。道德亦是最平等的,有德無德,不論外面條件。講道德只是講做人。人人都有能做,并由一人自己單獨做,所以是最平等、最自由、最獨立。要孝便可孝,要忠便可忠,只要你自盡此心。有人說,真理等于一張支票,到銀行可以換到錢的是真理,換不到錢就不是真理。像岳飛、文天祥,雖然耿耿精忠,可是他們自身死了,宋朝也亡了,這個忠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但中國人講真理,尤其是人生真理,貴從各人心上講?!白员M己心”,即便是真理。只要人心不死,即是真理常在。這也不是西方哲學中所講的唯心論。此刻講的是人生實踐。父母冷了,得設法找衣服給他穿,中國人講這一番理論,說深也很深,說淺也很淺。古人常以射喻,射高了或者謝低了,不能怪靶子放高或放低,只是你射的不準。父母就像一靶子,行孝就像射一箭過去,射錯了,你雖然在盡孝,可是還挨父母一頓罵,這該怪你孝道沒有恰到好處,所以還要反求諸己[ml7] ,盡其在我。我只盡力做到我的一分,外面的不在我掌握中,我可不管。
     從此深進一層講,我們就該有一個信仰,那就是“人性善”的信仰。剛才說,人也有獸性,但經(jīng)過文化陶冶、教育薰蒸,可以變化氣質,教人人向善。子孝可獲得父慈,兄友可獲得弟恭。人心有感應,我以此“感”,彼以此“應”。整個社會從一個人的心感去,不要短視,不要狹看。如岳飛是一個忠臣,在當時,他并沒有感動了宋高宗和秦檜,他似乎白死了。文天祥也一樣??墒俏覀儺斨祟愂来唤^的傳下,有些感應,不在當時,而在久遠。他們的忠,不曾保存了宋代,卻保存了我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之長久綿延。他們的一死,影響到后世,作用太大了。中華民族到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我們雖在當身歷盡艱辛,卻該有一個信仰,奮發(fā)有為。這是接受了長時期的歷史教訓,黑暗之后必會有光明來臨。臺風過去,依然是光天化日。別的民族,正為缺乏了這一套深切的信仰,失敗了便翻不起身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爭富爭強,在人生大道上就錯了,自該失敗。失敗后保有另找出路,從頭做起。中國人這一套文化傳統(tǒng),有時也遭挫折,但可保持它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ml8] 。此種精神,不僅存在于此時此地,也仍然存在于大陸同胞的心里,他們也會相信共產(chǎn)政權必敗,黑暗必會過去,光明必會再臨。這一種偉大的民族自信,即是我們文化的力量。這一文化,乃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實偉大的“品德”而匯集積累成為一種不可破之大力。
     諸位或會問,中國人是不是過分看重了品德,便不看重事業(yè)呢?這也不然。人總是要死,我們不能要求死,但死了而猶有不死者存。又不是存在在另一世界,仍存在在此社會上。此種不死,中國人稱之曰“不朽”。人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的次序如何排定的呢?“立功”只是一時貢獻,“立言”始是萬世教訓,更高過了立功?!傲⒌隆眲t只在一己。上面說過,只是反求諸己,自盡我心。如岳飛、文天祥,也只是立了德,并沒有立到功。但我們講到大道,立功須有外面條件,有機緣配合。立言更難,所以說“孔子賢于堯、舜”,又說是“天縱之大圣”。那亦有條件,不是人人可能。天生聰明且不講,如你是一個生在鄉(xiāng)村的小孩,沒有機會進學校,有的進入小學不能進中學,進了中學不能進大學,大學畢業(yè)不能留學,在這些條件下,一步一步被淘汰,難道在外面條件下被淘汰的便都是下級人,或不算人了嗎?若你要做一個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社會固然需要但不能人人能之。做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外交家,大科學家,為社會造福利,建功業(yè),也都要外在條件,但比較易一些。只有立德,是沒有條件的,人人能之。所以中國古人把“立德”奉為第一位[ml9] 。
立言何以最難呢?中國幾千年只有一個孔子、一個孟子,他們的言論可以傳諸百世,放之四海,但到底是太少了。人不自量,若我們高抬立言,人人想走這條路,到底走不上,徒增許多空言,或有一些完全不對的廢言,甚至會如洪水猛獸般為害社會。所以真能立言的人并不多。立功比較實在,人人共見,管仲就受到孔子的贊揚,因他對當時中國社會有大功勞。歷史上立功的人也比較多,立德是人最基本的,但又大家可能,這才是“人生大道”。
     今再問:立德何以能不朽?如孝行,是人生社會永會保留著不朽的,我們的生命與孝行結合,這就是不朽。忠與信與義種種諸德都如此。一個民族文化,亦需要此諸德結合,才能不朽。若僅有生命而無德,那只是獸道,非人道,根本不能望有文化,更不論文化之不朽。中國文化之偉大,為其能建立在人類崇高之品德上。如岳飛、文天祥,他們今天仍然活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若我們把世界人類歷史細細比讀,作一統(tǒng)計,究竟那一個民族包涵此種崇高品德的人最多些?我想只有推中國,這也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提倡立德之所致。立德最易,而能最受中國文化之重視,此即中國文化之偉大不可及處。
從前陸象山說,“使我不識一字,也能堂堂地做一人”。人能與天、地參,與天、地合稱“三才”,能堂堂地做人,便可頂天立地。善人也好,君子也好,大不也好,圣賢也好,估人該是我們人生第一個目標。能做一人,再能做一番事業(yè),更好,但那是第二個目標。在事業(yè)中有立言一業(yè),可以立言垂萬世,那更好,但只是第三目標。
現(xiàn)在我們都把中國古人這一次序顛倒,大家都要求知識,都要發(fā)揮自己一套思想理論,要做一個人中最難的立言者。認為不得已而思其次,才到社會上做事,去立功業(yè)。立德則被人人看輕了,認為沒關系,不值得重視。人人“可能的”不重視,卻重視那不可能的,實是顛倒了。唯其太看重了不是人人可能的,于是要向外面爭條件、爭環(huán)境,怨天尤人,而結果還是自己作不了主,徒生苦痛,增不滿。此實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背道而馳。把一切責任都推向環(huán)境,說環(huán)境不好,這也無奈何。
宋朝亡了,元朝入主,一批流亡者在路休息,看見路旁有一棵果樹,大家都爭去摘果子解饑渴,有一位講理學的先生,他不肯摘。別人說,那果樹無主,任何人都可摘,你為何不摘?他卻說果子沒有主,我心有主,我不能隨便摘。那人便是許衡。后來蒙古王朝請他去教蒙古一輩貴族子弟,中國社會也總算得了一些救。天下大亂,每一人的心可以不亂。天下無主,自己一心仍可有主。不亂有主的人多了,社會自會平息,撥亂反治,由此而起。
     照中國人道理講,每個人好,世界也就好。否則河清難俟,要等世界好了自己再來做好,只有畢生不做好人之一法。自己不做好人,還要告訴兒女說,世界不好,你也且莫做好人,會自吃虧。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人愈來愈壞,社會風氣積重難返,如何得了。但仍有一條路,仍只有每一人各自先做好。天下縱亂,那五達道還是擺在前面,你不是依然有父母、有君臣、有夫婦、有兄弟、朋友那五倫嗎?
但要懂得如何行此五達道,便需你的“智”。要肯要愿去行此五達道,便需你的“仁”。要敢去行此五達道,便需你的“勇”。我們要憑此智、仁、勇三達德,始能來實踐履行此五達道。讓我們各自拿出自己的大智大仁大勇來,在此五達道上向前,國家民族自會得救,我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也自會復興,自會光明燦爛,永遠終極。我們且不要舍其易而謀其難,舍其近而求其遠,各自就眼前的五倫做起吧!P19-39
 
 [ml1]人為什么非得在人群中生活,信徒、僧侶、道士亦不例外?原始社會也是從小群生活開始的,雖有點似群婚,但亦是母系社會,繼之部族部落。那是人主要以守獵為生,一個人戰(zhàn)勝不了稍大動物,這一方面隨著人數(shù)量增加,比人弱小動物漸次不能滿足,另也得防御大動物的侵擾殘殺;另一方面,人類欲望不斷升級,索取掠奪于自然之能力的提升,分工有利于提高技術手段提高,熟則生巧,每個人長期專于一必能生巧,形成比較優(yōu)勢,獲得更大的產(chǎn)出。分工的最終目的是要產(chǎn)出更多,即分工是為合成,任何不能合成的分工都是無效的。合成后面就是統(tǒng)一,就必得有群,由此也產(chǎn)生出“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利益分配原則,人類的幸福并不以絕對值而是相對數(shù)——幸福指數(shù)來權衡,又抑或可以講以一個人對群體貢獻,從群體中分得和利益多寡來權衡。人往往出問題就出在沒把“貢獻與利得”是一邏輯關系,而單看重追求后者,因此萌生出陰謀、欺詐等不當手段之不擇。就西人發(fā)明的經(jīng)濟學,也有個帕累托原則,以不損害他人利益去獲得利益,合作共贏。中國人更高明些,不從結果去教導,教人要以貢獻多少為人生出發(fā)點,講立德、立功、立言。獨立、自由、平等等等一個原則是以不妨礙他人為前提。以一個人對群體貢獻-得利差額多少來判斷這個人好壞,正值時為好,負值時為壞,值越大越好,越?。ㄐ∮诹悖┰綁摹?/span>
      [ml2]耶穌是猶太人幾近被趕盡殺絕暗無天日情況下創(chuàng)立,給猶太人在絕望時仍保有一種希望,精神力量?,F(xiàn)實異常殘酷——幾近滅種,已找不到一種藉慰光明,但又無力改變現(xiàn)實,叫人要面對現(xiàn)實,承認現(xiàn)實,故說耶穌他也沒辦法,只能管上帝的事——靈魂入天堂,生時雖然艱辛痛苦,但死后會幸福,你們就去追求這個幸福吧。至于現(xiàn)實的事還是你們自己打理,我也沒辦法,把現(xiàn)實與精神分開。而中國人則是強調天人合一,現(xiàn)實與精神合一,一切通過自己來努力。也因此說,耶穌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注重人生現(xiàn)實的。
 [ml3]中國人一切——從生、培育、做人、做事、社會規(guī)則諸等都從家開始,圍繞家來制定,因為家有個很好前提,人從生于父母,育于父母,有個恩在,恩的另一面也即是威,便于進入社會的一切技能智慧進行從白紙到完美畫卷言傳身教的教育與傳授。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家文化。因而有“克己復禮”之新文化運動之束縛。西方人不同,自幼教子女獨立自由。單從教育效率看,一個人自學跟從師而學,無疑后者要好得多,精神也愉快得多——少碰壁,少痛苦,又在父母溫情關懷下成長。中國人也教人要獨立自由,獨立自由才能創(chuàng)一番天地,但要在你知道獨立自由本義及基本要求之后才給你獨立自由。費孝通之《生育制度》、《中國士紳》對此有很好的闡述。
     或者可以理解為,愛乃你愛好,仁為兩人,處好與人,親則知恩報恩,知其所愛仁之所以然,這由不得你好不好,想不想,照西方人講是理性,但中國人要求這種理性進升為一種不自覺,近乎愛的自然而然。
     前說中國文化就是家文化,而中國又是父系社會,必須維護這個家的穩(wěn)定和睦,穩(wěn)定和睦大多受婆媳關系影響,故會要求多點,也是舍小存大的無奈。另一方面,對女方要求都是較簡單的,說得簡單點,只要女方基本能遵守社會通則就不至被離。對男方要求卻是極嚴深的,無所歸不能離,同甘共苦過不能離,包含了很多內容。
     [ml6]爭獨立,爭自由,爭平等這話本沒錯,關鍵要弄清楚定義標準,在什么條件下。學生在學校體育鍛煉傷了身體,要學校負責,教育部專門規(guī)定“老師有權批評學生”,家長無權打罵子女,雇員要與領導平起平坐,自己犯了錯誤,責問領導批評措辭不對,組織要完全的言論自由,諸如等等,一有個條件,有個度的問題,二整體長遠的影響問題,譬如假鈔問題,銀行規(guī)定現(xiàn)鈔柜臺當面點清,有人回去才發(fā)現(xiàn)有假鈔,追究銀行,除非有特別充分證據(jù),法院都判銀行無責。銀行是不是絕對沒出過假鈔?每個銀行應該都不敢說。但如果判銀行有責任,可能銀行就不用開門營業(yè),整天跟試圖以假鈔謀利之徒吵架打官司不忙不過來了。成年人沒有批評教育尚且不行呢,何況小孩。再說小孩要是能講理,就不是小孩了。這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凡事有當然、應然、必然、應當,而不應該全都以必然來判定。
就說公平,有機會公平,結果公平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在機會公平或結果公平下又有不同層級的定義標準與判定方法。
    [ml7]孝以得父母歡心為本。
     [ml8]一個可行的系統(tǒng)計劃在相當長期內基本的東西都不會變,看似不動不變,無所新意,它所需要的是漸次把一級一級臺階建設好,也是一個熟練穩(wěn)定提高鞏固的過程,很簡單的例子,開車是個技能性沒有多少知識的事,不少人都說開車不是很簡單的事吧,跟自行車、摩托車大同小異,開二圈就會了。此話不錯,你能開著走,但就算同是開了幾十年車兩個人,不說事故車損,就坐車人感覺也懸殊很大。另一類,想什么做什么,今天不管或管不了明天事,對了朝前走,錯了掉個頭換個向,看似日新月異,創(chuàng)新無限。
信仰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多層次多方面檢驗正確的本質性的東西,偶然的成功是經(jīng)不起推敲歷史檢驗的。有人說,當今是連常識都懷疑的時代,死活在弄把樹變成鐵,可以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事,那叫瞎扎騰。
      [ml9]人人能之者,正是人人難以為之之事。做一件好事,是人都能做,做一輩子好事,則是圣人。
人類價值標準也會有變化,當下是功,過了若干時候可能就是錯甚或罪,反之亦然。也不能把“立功”放在最低的一個原因。功是結果反映,如果光有好思想,不能轉化為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福利,就沒有意義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又不能不講“立功”


上一篇:魏文侯的治術
下一篇:《中華文化十二講》之一